家长论语包本感言
论语读后感家长寄语
《论语》,记载的是孔子与他的学生的对话。
它是一部对我们很重要,教我们如何做人,学习,是我们必读的名著。
论语里有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讲出了做人的几个道理和学习的方法,给予我们启迪,也指引我们学习的方向,目标。
论语十则感悟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
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
《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
孔子说:“弗如也。
吾与汝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
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
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 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
一到三则论语感悟(论语原句要写下来) 每则感悟150左右
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
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
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
但还不够。
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一个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
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渊明曾经当过83天的彭泽令,那是一个很小的官。
而一件小事便让他弃官回家。
有人告诉他,上级派人检查工作,您应当“束带见之”。
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正装,扎上领带,去见领导。
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就是说,他不愿意为了保住这点做官的“工资”而向人低三下四。
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
回家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写进了《归去来兮辞》。
他说
写读《论语》的收获和感言
满意回答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
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
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
读完论语的对孝感悟200字
《论.为政》中记载,子夏。
子曰“色难。
,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曾是以为孝乎”。
供养父母、为父母做点事儿、好东西让父母先吃,这些在当时对于大家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对于孝就不能满足于“能养”,这个层次太低了。
给予父母物质的满足和照顾相对很容易,但是照顾父母的心理,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是不容易的,至少是难以做到一如既往。
要让父母心情舒畅,首先要对父母和颜悦色。
可是家庭成员之间往往是没有感情克制的,对于父母更是这样,很难整天笑脸相对,所以就存在“色难”的问题。
对于父母的和颜悦色是装不出来的,刻意挤也挤不出来,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
也许只有当我们自己成为父母甚至祖父母,体会到为人父母之心的时候,当看到双亲日渐年迈,对衰老产生悲悯之心的时候,才能对孝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论语名句解释及感悟
第一句:学习的方法、乐趣以及做人的态度好的话可以让自己更加愉快。
第二句: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的修养,要反省自己的行为。
第三句:学习时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在温习旧的知识时就有新的发现。
第四句:学习和思考都很重要,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句: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句: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
第七句:要虚心向别人学习,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可以给自己做老师的人。
第八句:有抱负、有志向的人必须胸怀宽广、意志坚强,这样才能接受重任,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第九句: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经受严峻的考验,不随俗流,保持节操,而不同于一些见利忘义、无骨气的小人。
第十句:不要把自己不会做的,交给别人做,要为他人着想。
我打出来!手都酸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