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古诗文毕业感言

09-30 文案句子 投稿:倾诉林

学习古诗文 感想

学习感言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什么

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学习是改变一切的动力。

有书云:“人之所贵在于思,人之所能在于行”。

学习改变观念,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其实,人的一生都在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作为刚参加工作的我们,公司能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平台,是很难得的,在此甚是感激公司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无私帮助,顺便总结一下自己的一些学习感受。

通过这学期的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从优秀到卓越,要靠学习。

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最会学习的人,他说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不是有知识就是力量,能使用知识才是力量。

改变的力量是世界上最大的力量,它就来自于学习。

感言一:心态改变。

有了正确的态度,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有正确的方向去做正确的事。

尤其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总爱抱怨,很多基本的工作都不能善始善终,一有困难就很难有所突破,退却或放弃的念头就出来了。

这里又让我想起了《狮子和羚羊》的故事,无论是凶猛的狮子,还是温柔的羚羊,它们要想在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生存下去,必须端正自己的心态。

狮子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做一只跑的最快的狮子,不然我会被饿死”,羚羊对自己说,“我一定不要做跑的最慢的羚羊,不然我会被杀死”,正因为它们有这样正确的生活态度,优胜劣汰,不断发挥自己的奔跑优势,才得以繁衍生息。

学习古诗后的感想和收获

学习古诗后的感想和收获如下: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在古诗文阅读训练中十分重视学生的古诗文量的积累,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

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努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文见面。

  开始,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诗写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在晨读时间背一背,同时在教室的墙壁上贴着一些古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感新鲜,愿意主动去诵读,记忆,营造古诗文阅读的良好氛围,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使诵背古诗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

  其实目前很多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会先背一首古诗或者“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古诗文,这也足以说明现在的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古诗文的教学,注重孩子对一些蒙学读物的学习,学习中国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用诗词改写的毕业感言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

或许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

七弦琴漫漫弹,八行书速速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念,千怀年,万般友谊难言谈。

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思相逢。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正逢酷暑难安,六月伏天不胜寒。

五月石榴似水,星星点点雨如烟。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同窗三载,将离别,离别心系故人安

关于毕业的自创古诗

我们毕业了脑海中浮现着记忆的色彩记忆中蕴含着流动的味道这味道你说它苦 但又是甜的慢慢流入心中只有细细回味才可知道这味道的价值小学的六年时光匆匆流逝校园里充满着我们悄悄留下的美好回忆回头望去 点点繁星般的记忆对你微笑你是否会想起和同学们的点点滴滴那时我们一起回家的情景留下的是夕阳照射我们留下的背影那时我们一起做过的习题见证了我们的刻苦用心那时我们在运动场上留下的汗水滋润着校园里花朵样的记忆那时我们一起上过的课埋下的是我们知识的宝物如今回首望去小学里的每件小事都在叙说着我们在校园里的点点滴滴小学里的每件小事都似乎是种颜色描绘出记忆中最美的画面我相信无论时间的流逝是多么的迅速逝不去的永是我们那不会憔悴的回忆记忆的翅膀向天空飞去当初班里的少年们早已长大但是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闪现着曾经的我们一张张快乐的小脸我们总不忘而我们忘记的是那岁月的冲刷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紧记着那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如今 很多人毕业了我想他们舍不得的是那同学间的喜怒哀乐 我们毕业了难忘那些彩云般的回忆 难忘那些我们留在母校的痕迹难忘那些伴随我们成长的同学 难忘那些教授我们知识的老师我不会忘记小学的六年时光相信小学的美好回忆 永远在我们脑海中闪耀相信小学的美好时光是我一生中色彩最斑斓的回忆······

毕业留言古诗词

一:意气年华太匆匆, 此间离愁千万种。

举杯共饮说奈何, 话别来时待相逢。

二:云垂柳低风飘絮,飞落红尘去百家。

莫愁前途多坎坷,越过高岗见(现)百花。

我们即将小学毕业,面对即将分别的老师和同学,你想到的古诗

【第1句】: 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第2句】: 故辞黄鹤楼, 三月下扬州。

孤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第3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第4句】: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第5句】: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第6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第7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8句】: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第9句】: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第10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第11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第12句】: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第13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第14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15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第16句】: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第17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第18句】: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第19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20句】:南浦凄凄别,西风袭袭秋。

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谈谈你学古诗的感受,或收获

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体会到古代的文学风采,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能够增强语文素养

主题是古诗词的班会,求稿

越唯美越好,就是变着法的赞美古诗词就好,写的越多越好

赞美梅的不畏严寒,绽放美丽: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赞美菊高洁: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赞美竹的坚韧和气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咏鹅:鹅 鹅 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称赞野草的生生不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初春,草色迷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赞美大自然生意盎然,欣欣向荣: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赞美莲花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赞美女子的美丽: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妍姿巧笑,和媚心肠。

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流郑激楚,度宫中商。

感心动耳,绮丽难忘。

离鸟夕宿,在彼中洲。

延颈鼓翼,悲鸣相求。

眷然顾之,使我心愁。

嗟尔昔人,何以忘忧

赞美鱼的自在: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回顾对创造学这门课的理解与感悟

回答者:昙花一22 - 助理 二级 2-28 11:37关于初中语文新教材的认识 《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从总体来说,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育思想,贯彻了三个面向的精神,以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以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和大力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把握了学习语文的规律,以科学化的基本原则,紧紧围绕语文素养,抓住素质二字做足了文章;充分体现了全新概念的语文教育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教学出发点和归宿。

新大纲鲜明地体现了轻语文知识,重语文能力;将阅读与积累提到了应有的地位,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创新精神的培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特点。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就是根据2000年新大纲的精神,在原《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用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去年叫试用修订本,今秋使用的课本又作了修订,如第一册作了一些变动:调整了两篇文章,练习题及作文作了一些改动。

不再称为试用修订本。

教材的修订指导思想明确,就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兴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利于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修订在指导思想上具体归纳起来是如下几个方面:①转变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看待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呢

工具性应放在首位。

首先要教会学生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会他们阅读、写作,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人文兴趣和文字修养。

②沟通课本内外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科书受条条框框的约束,选文不少是出于无奈的,如鲁迅的文章和领袖的文章,比如鲁迅作品,原来突出他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以致很多学生认为鲁迅并不好,只会处处骂人,其实他也有很抒情的作品,如这次三册课本选的《阿长与山海经》。

前不久广西教育出版社出了一套《新语文读本》,这套书的主编之一,一位大学教授(曾经当过18年中专语文教师)讲他教学时学生对鲁迅作品既怕又难,学生认为鲁迅可畏,因为教师告诉学生的鲁迅形象是几十年不变的。

现在要消除误解,告诉学生鲁迅不是那么可怕,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

而这个任务更要从课外来实现,人教社的《语文读本》就是以时文为主,没有选文的框框,尽选学生喜欢的作品,作为课内课外的补充和延伸。

因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改革教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课文学生不理解的是很少一部分,老师点拨一下就可以了。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

③加强文学教育,注重情感熏陶。

新教材增加了课文的可读性,大大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比例。

学习语文不唯字词、语法,还包括阅读方法指导、写作等,而人文情趣、文学素养则主要在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④重视诵读,改进古诗文教学。

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古代课文不少于30%,要求6个单元占两个单元,按语言的难易程度编排。

对古诗文,要求熟读背诵,能借助工具书理解。

⑤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在教学参考书的变化上体现出来,过去教参强调结论性的东西,对教学形成限制,与编写的初衷相悖,新教参淡化了对课文的解说,给教师留有余地,改变把教参当教案的状况。

修订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以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为前提的。

因为时代在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要有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所以语文课程改革有以下几个基本理念: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使全体学生具有适合终身发展需要的能力。

具体目标是:a. 识字写字教学是阅读、写作的基础,只有识字量大了,才可能提早阅读;b.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尊重学生阅读中的不同体验;c. 写作是学生认识自我的途径,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强调写接近学生生活的文章,使学生乐于动笔,易于动笔,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d. 口语交际体现时代特点,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能力。

宜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

②正确把握祖国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原来教材每册30篇左右,太少,学生阅读面很窄,应吸收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多读多写(现在高中有《课外读本》,初中有《自读课本》),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在语文积累和实践中逐步认识语文的、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注重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生内涵,注重对学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

③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大力倡导学生主动研究、探讨问题,打破三个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间,设置适当的情景,增加活动性题目。

提倡综合性学习,在感兴趣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努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努力拓展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越学科的学习,密切关注信息化进行,如怎样进行网上阅读等等。

从上述角度出发,新教材(包含今秋开始使用的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新编教科书》(实验本),也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也是教师进修的学材,新教材应看作是将科学的素质教育变成课程的血肉,作为教师,要全面认识新教材的完整框架,使新教材中洋溢的新的教学理念成为施教的行为准则;使课堂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交流平台,成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示范者。

建议参考实验本,据了解,7-9年级语文采用综合编排方式,强调人文性内容和工具性内容的统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统一,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进步文化的统一,文学性内容与应用性内容统一,并力图把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整合到一起,能力培养和知识教学整合到一起。

这套《九年义务教育七一九年级语文教科书·实验本》很有特色;一是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它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综合编排方式,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整合在一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在一起。

二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这套教科书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三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无论是体系设计还是内容选择,都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引导学生质凝问题,切磋学习,砥励思想、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

阅读部分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写作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

四是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力图使学生在积累中和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力图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有阅读提示和练习,都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激活思维,激发情感,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并积极由课内学习外向课外实践延伸。

从以上教材的变革中,我们看到中学教育的发展变化之大之快,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学习,努力使自己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同时语文教材还打破了过去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除了一纲多本外,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修订,如2001年版与2000年版就有不少变化。

01年与00年版换课文两篇;练习明显改动12处;背诵部分减少,难度降低,写作训练也有变化。

二、关于新教材教学中的一些看法

【第1句】:诗歌教学问题。

三册教材第四单元的内容是诗海倘徉,有四篇课文是中国现当代诗歌,选了8首诗;有一篇是外国诗歌,选了两首诗,共有中外九位现代诗人的十首诗歌。

这些诗篇幅不长,抒情色彩较强,易于成诵。

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意境美,感受诗歌丰富的想象和浓郁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朗读背诵。

单独设立一个新诗单元这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辑上还是第一次,这大概反映了编者对诗歌,尤其是对新诗在观念上的一些变化。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小孩学习语文(不单纯指学说话),恐怕也是从学诗歌开始的,如儿歌、童瑶之类,又如在基本不懂意思的情况下大背唐诗等。

但在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尚有一席之地一一尽管少得可怜,而新诗却难登大雅之堂,阅读如此,写作更如此,学生的诗歌创作一般是不受鼓励的,起码是不提倡的,所有考试都把诗歌拒之门外(当然有阅卷的考虑)。

因此,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与新诗(现代诗歌)其实是很隔膜的,甚至还有误解,以为新诗太浅白,不像古诗那样有味道,觉得没什么教头,也没什么学头。

2001年8月9日《光明日报》第二版上有一篇文章叫《中学语文:诗歌遭遇尴尬》,讲的是记者在江苏一所中学采访时,看到一位语文老师在讲一篇诗歌前提问:喜欢诗歌的同学请举手,只有两个女同学;喜欢散文的同学请举手,有十几个人;喜欢小说的同学请举手,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

在北京街头对几位中学生进行随机采访,在被调查的5人中,特别喜欢诗歌的没有,根本不感兴趣的两人,同时他们反映一个班50多人,喜欢诗歌的最多不超过4-5人。

所以,面对新诗单元的教学,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转变一下观念,调整好心态,否则,很难在新诗的海洋里徜徉起来。

本单元的十首诗可以说都是精品佳作,具有一定代表性,都是新入选的,教学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参考资料可能不会像古诗那样多,那样好找,但更难的是教法。

既不能照搬古诗的教法,也不能像教散文那样走程式化的老路,倘如此,真要把新诗教得淡如水了。

前文中,作者提出教学方法需要探讨。

他认为有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重点与一般学校之间的区别,条件好的学生视野较开阔,老师讲得会透一些,差的讲得粗一些,前者如果应试,也有很大差别,北师大中文学李道英教授认为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

在中学的教育不在于应试不应试,而在于引导,学诗、写诗、鉴赏诗是一种慢功夫,要慢慢培养。

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温立三从编撰者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学教育离不开诗歌,诗歌是最纯粹的艺术,从内容上、形式上、结构上、格律上,诗歌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上都比散文和其他形式更优越、更适合。

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如话,形象鲜明,意境深。

由于文字上没有什么障碍,因而往往深入不下去,对诗歌的理解浮在表面上,反过来埋怨新诗没劲。

这可能是新诗教学中的一个通病。

如果因此我们教得不到位,指导得不得法,而给学生留下新诗不如古诗的印象,那只能归纳为教学的失败。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较,诗歌更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和含蓄性。

从语言技巧和表现手法上看,诗歌更要求语言精练和生动,更借重于想象和联想。

教学诗歌,也要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精练的诗句中解读出诗歌的丰富内涵来。

如郭沫若的两首诗,从教法上突出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同时运用启发比较法;现代诗三首创作背景不同,风格和情景不同,但都属抒情诗。

因此,教学中要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是学习的关键。

这些学习都应采取诵读开路琢磨品味,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

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出、猜测出诗歌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使之成为自己所理解的,还可以进行再创作,给诗歌形象赋予新的含义(张秦俊不足之处)。

张老师执教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一首节奏明快、热情奔放的诗歌,同时又是一首思想鲜明、时代感强烈的诗歌,要深入领会诗歌的主题,就必须了解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思想状况。

因此教学这首诗第一步应是:背景介绍,否则无法了解诗人为什么而歌唱,快乐和希望从何而来;然后要反复诵读,指导学生在诵读中认识诗人的想象和联想,体验诗人的愉悦和兴奋。

为达到这一点,课堂教学的情景设置有很大的作用。

可以说是这一节课的特点之一,它适应初中生年龄和心理特征,背景介绍引入较为自然,画画辅以声情并茂的讲解,画面展现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内容变为可感的视觉形象,如旧中国的背景,抗战期间延安的情景,结尾配乐的画面,可看作体现新大纲关于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引导学生进入诗境,也激活了学生思维。

之二是真情诵读,声音最具有表情功能,能使诗歌的情感表达得淋离尽致,也使听的人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

教师充分利用了范读范背的形式来运用声音,使其感染学生,并训练学生诵读,示范背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之三是强化形象描述。

要让学生深切感受诗的形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富有感情的形象描述,诱发美感引导学生进入诗境。

老舍先生说:教师的语言要既有意思,又有响声,还要有光彩。

教师在导学时,根据诗的不同基调变换不同的情绪、语言和语调,把握描述的节奏,绘声绘色的展示诗的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艾怕尔·梅拉别思有一个结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的面部表情。

可见教师的态势语的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

这一情景设置作用无可替代。

在现代诗教学中如此,在古诗教学中也应如此,以上几点是张老师的一些尝试,效果如何,要待实践检验。

【第2句】:说明文教学问题 按新大纲精神要淡化文体,在一、二册阅读教学中,对文章的体裁知识几乎没有涉及。

始终体现大纲中关于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阅读要求。

第二册第三单元选文体现学习重点。

如:理解内容,概括要点。

体现的是科学世界,5篇课文均为科学文艺、科学小品,均体现对科学知识的解说,编者的目的很明确,借此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通过这几篇科学文艺、科学小品的学习,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增进他们的思维品质,使之终生受益。

用传统的教法,虽是在一年级,老师也必会涉及有关说明文知识,而现在按单元要求就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或借助文中的关键词语,或用自己的话,练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学会快速阅读文章。

据此在教学中,老师完全可以跳出传统的观念,紧紧围绕教材要求,指导学生多练、多读,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进行复述,此法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因为复述法就是要求把读到或听到的语言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讲述出来的说话训练方式。

合理有效地运用复述法对说明文进行教授,既呆以直接培养学生语感和提高表达水平,也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直接训练学生借助文中关键词语,或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要点。

具体做法很多,如分组相互复述,全班复述,或个人自行复述等等。

同时,要教给学生复述的方法:

【第1句】: 详细复述,品味语言准确性。

【第2句】: 简要复述,把握说明的条理性。

【第3句】: 摘要复述,抓住对象的特征性。

如二册11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后四题要求用8个词语复述关于四季的描述。

就要求学生抓住四季的特征。

【第4句】: 创造性复述,理解知识的科学性。

例如二册15课《月亮上的足迹》课后三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就可让学生先复述,然后再写。

同时,教师在训练中要把握住方向,不要设定标准的复述答案,因为新大纳新教材就是要求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文章内容,不要求学生对每篇文章的每句话都理解透辟,要相信,他们在今后的生活经历、自我学习中自行领悟。

一年级复述训练要围绕这些要求进行。

【第3句】:文言文教学问题。

新大纲在阅读要求中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旧大纲则是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

新大纲除将比例从20%增到30%,还提高了要求。

因此,二册五单元文言文教学除了按课文与生活的关系,认识了解古代生活。

理解各篇文章的内容,注意其写法,体会其中抒发的思想感情,背诵指定的课文外,在教学中,传统的教法有些还得沿用。

因为初一、二的学生,文言知识太少,能力和知识积累太少,必要的串讲,重点字词的落实必不可少。

但无必要面面俱到,也不要生怕漏掉什么。

在文章的理解上,要去克服以往盲目、繁琐的分析法,注意教材练习中一再明确提出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诵读全文,背诵某段等要求,这体现了整体感知的观点,而整体感知就是指阅读完一篇文章后所产生的心理感触,这是个性化的,不必强求一致。

在文言文教学中,为避免枯燥,不应重视多角度,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创设课堂环境气氛,又如教师作示范背诵,这一点可以从心理角度来看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般应遵循直观性、参与性、新颖性的三原则,范背则直观地将教学的要求由学生的单向参与变成师生双向参与,无形中将师生的关系置于平等的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将会减少背诵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才会完成大纲规定的文言文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要求。

归纳起来,应紧紧抓住强化诵读这个环节,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理解力,通过诵读领悟,训练学生理解记忆,同时,加强诵读指导,提高诵读能力。

三、新教材要实践个性化教学 既然可以一纲多本,既然教参也改变了教案式的设计,给老师留下不小余地,给老师发挥创造性的机会,那么,实行个性教学,乃是语文教育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新教材需要新教法,除了教学思想的更新,体现教师鲜明的个人风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为必要。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12年光景,几千个课时,数以亿人次的青少年伴随它成长,可以说,语文对一个人心灵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但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师的激性和个性受到遏制,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兴趣遭到扼杀,乃至这门最能激发想象,陶冶情操、张扬个性的课程,被人斥之为误尽苍生。

新大纲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育人目标。

而这一目标就需要对教材实行个性化教学来实现,这也是确保语文新教材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

教师要拓宽视野,放开手脚,不拘泥教材和教参教案,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手段,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语文教育体系,形成大课堂、大课本、大语文、大教育的格局,同时要从小处着手,把握学生脉膊,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做到重感知,会思考,少做题,多读书,勤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的整体素养。

今天,执教研究课的5位教师应该说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在教学中既实践着先进的教育方法又实践着个性化教学,努力在形成自己风格:张秦峻结合9·1870周年,利用音像资料手段。

调动学生情绪,饱含激情为学生示范背诵,生动、具体的指导背诵。

李征教师:线索清楚地让学生充分感受桃源之美,激发美好理想。

缪凝: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让学生自由地讲出自己的理解。

陈珍琼:抓住一年级学生特点,注意了分组竞赛形式的选用等等。

他们共同在运用主体教育中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中,开展合作,共同探究学习的问题,尽管显得不够规范和自然,但方向是应肯定的,因为主体教育已经在初中推广,当然如何针初中生特点来进行有待探索。

如怎样力争在一节课中让更多学生开口说话,不要只是少数优生在讲。

这几节课学生发言面不算少,但远远不够,老师讲的还嫌多了些。

同时,个性化教学在以下两方面也应表现出来:

【第1句】:课堂提问已上升为课堂教学艺术,已总结出诸如正问与反问、逆问与曲问、追问与连环问等等,但这一传统存在着缺陷,即学生处在一种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只是一种机械的应答性行为,不论老师设计得多巧妙多高明。

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发现问题在是思维的起点、开端,回答问题才是思维的第二步。

郑板桥说:学问二字,需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有学无问,虽读书万卷,人是一条钝汉耳。

因此,把提问权还给学生,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张老师作了一点探索,让学生提问,但从整体看还远远不够。

每个教师应有自己启发学生提问的特点。

【第2句】:朗读,应该作为一种突出重视的教学手段来看待,因为朗诵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再现,已也是一种再创造。

无论是从生理角度,传统读书方法,语文教学本身,还是从审美陶冶的角度来看,加强朗读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几节课都有体现,但突出不够,不是朗读时间长短,而是教师朗读的示范、技巧指导体现不够,一个好的老师在示范朗读,指导朗读上也采纳一下吧,谢谢……

大学毕业古诗词

远近传书,温暖千家万户

声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81046319@qq.com